做好對外傳播“最后一公里” 外語學子任重道遠
高茜 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部翻譯學博士生
10月29日下午,由中國網(wǎng)和北京語言大學共同主辦的“學習習近平外交思想,構(gòu)建中國特色戰(zhàn)略傳播體系——‘青年傳習社’走進北京語言大學”主題活動在北京語言大學成功舉行。中國網(wǎng)總編輯王曉輝發(fā)表了“學習習近平外交思想,構(gòu)建中國話語體系”的主題宣講。王曉輝總編輯高屋建瓴,追溯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歷史淵源,闡明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義,與北語學子分享了如何在學習和工作中身體力行,講好中國故事,做好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國際傳播。
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,我國愈發(fā)重視提升自身的國際話語權(quán),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(shè)。無論在學界還是業(yè)界,“講好中國故事,傳播好中國聲音”都成為一個熱點議題,習近平外交思想自然也是其中的應(yīng)有之義。宣介習近平外交思想,需創(chuàng)新對外話語體系,要以“四個自信”為基礎(chǔ),用心做好思想觀念、話語輸出、語言轉(zhuǎn)換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關(guān)于對外傳播人才的素質(zhì)與基本要求,王曉輝總編輯娓娓道來,進行了深入具體的闡述。作為外語專業(yè),特別是翻譯專業(yè)的學生,筆者意識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。
一、翻譯是對外傳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王曉輝結(jié)合或成功或失敗的漢譯英實例,強調(diào)翻譯是對外傳播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外語學子要筑牢語言基本功,不斷提升翻譯能力。唯有考慮到中外語言及文化間的差異,“用好語言”,才能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。
我們應(yīng)當從跨文化交流的高度看待翻譯,而非進行簡單的字對字直譯。例如,“打好組合拳,幫助貧困戶”切不可譯為“help the poor families with combination blow”,否則只會徒增笑料,英文讀者也無法理解其內(nèi)涵。又如,“梁山伯與祝英臺”譯為“Chinese Romeo and Juliet”,將凄美的中國愛情故事與西方讀者熟知的莎士比亞劇作進行類比,有效縮短了與目標受眾的認知距離。
此外,中文多有“唇槍舌劍”“單刀直入”“針鋒相對”等包含戰(zhàn)爭、沖突隱喻的表達方式,在外譯過程中,簡明扼要傳達語境意義,保留核心信息即可,以免西方讀者產(chǎn)生不必要的誤解,加深對中國的刻板印象。
二、秉承家國情懷,牢記對外傳播使命
我們不僅是“中國故事”的講述者,更是活生生的“中國故事”。王曉輝分享的一件小事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在外文局舉辦的一次研修班上,王曉輝總編輯緬懷前任聯(lián)合國秘書長安南,感謝其為世界和平與發(fā)展所作的貢獻。此舉給外國友人帶來了很大觸動,深切感受到中國人民的開闊胸襟。
外語專業(yè)的學生今后很可能走上對外傳播、外語教育等工作崗位,不可避免會接觸到各國友人。我們要謹記,參與國際交流的每位中國人都是中國的名片,要在日常交往中展現(xiàn)良好風貌,彰顯大國氣度。
對外話語體系的構(gòu)建非一日之功,需在長期的國際交流實踐中,逐步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和接受。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(quán)道阻且長,吾輩須打好語言及翻譯基礎(chǔ),在學習和工作中,尋找中外文化的契合點和共同話語,助力構(gòu)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。